江南温故

江苏省内各地之间联系十分紧密,江南温故很多设区市之间常常结合成一个个组团,江南温故涉及自然、江南温故政区、江南温故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各领域。江南温故从理论上讲,江南温故13个设区市之间以两两组合为起点,江南温故直至13个设区市组合成大集体,江南温故共有8178种组合方式。江南温故实际上的江南温故组合方式数量虽然少于此数,但依旧称得上丰富可观。江南温故

自然地理组合:从徐淮到宁镇

地形地貌建立在地质构造基础上。江苏地质构造分为南北两大部分,江南温故分别为扬子地台和华北地台。江南温故徐淮坳褶带是江南温故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徐州和淮安的合称出现在了地质构造单元中。

江苏的地形,一般分为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北部低山丘陵与西南低山丘陵。其中黄淮平原又可称为徐淮平原,北部低山丘陵区又可叫做徐连低山丘陵区。如此,在一级地貌名称中出现了“徐淮”、“徐连”这两大组合。

宁镇山脉是西南低山丘陵区的一部分,“宁镇”成为江苏地形地貌二级分类中的设区市名称组合。据《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年)》,类似的合称还涉及宁镇扬丘陵岗地和淮宿黄泛平原。

自然地理上的组合也少不了“扬泰”。扬州与泰州一带在历史自然地理上领域存在过扬泰冈地,又称扬泰古沙嘴,这是历史上长江岸线变迁的见证。

河流名称中常会体现相邻市县的合称,如泰东河、徐沛河、丹金溧漕河均是如此,但是这些合称都不是设区市之间的合称。江苏省内以设区市合称命名的河流,最著名的为通扬运河。但是通扬两地不接壤,此名仅表示河流的首末两端所在地区,和京杭运河之名本质一样,不能视为二者组合行为。

自然地理组合中存在一定的名与实的偏差。如宁镇山脉虽然使用了“宁镇”之名,但实际上南京市和镇江市的相当一部分区域并非山地丘陵,而自然地理区域命名中又不得不利用行政区划里的地名,因此造成了这种名与实偏差的现象。

行政区划组合:从江淮到苏常

省与市县之间常常存在一级若有若无的区划单位。今天的苏南、苏中、苏北的划分方式涉及了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尽管它们不是真正的区划形式,但这已成为今天江苏十三市的常见组合方式。

历史上的分区域组合方式在行政区划上更为显著。自清代康熙初年实质成立江苏省以来,各地之间在二级政区上不断进行着调整。嘉庆年间江苏设有淮海道、淮扬道、江宁道、常镇通海道、苏松太道等,江苏各地被划分为多种组合体。民国北洋军阀时期各地又被分配在徐海道、淮扬道、金陵道、苏常道与沪海道之内。民国后期也在省与县之间设置了行政督察区。不过这些道或者行政督察区存在感较低,当时的很多地图甚至不会将它们显示出来。

很多时候江苏也会被分为江南和江北,各地组合成两个团队。如清代江南省曾设有江北按察使司与江南按察使司,划江为治,这与当时布政使司的划分方式并不一致。乾隆年间设置的两大布政使司也大部分以江为界,江淮(江宁)布政使司与苏松(苏州)布政使司让江苏形成两大团队阵营。清末短暂的划江设省更是将江南和江北两个组团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城市群组合:从苏锡常到宁镇扬

和自然地理中的组合方式不一样,城市群的组合通常是完整的。南京都市圈纳入了金坛和溧阳而无常州市区,上海大都市圈划入了南通市区(含通州、海门)和启东而排除了如皋、如东、海安,但无论如何,这些城市群组合至少在县级区域取舍上是完整的,不会像自然地理区域组合那样支离破碎。

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虽然是很多城市的组合,但其名称中却仅有“上海”与“南京”字样。苏锡常都市圈则是名称与内涵高度统一的城市群,它没有像南京都市圈那样被国家批准,但这一组合历史久远,声名盖过了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

苏锡常的组合还延伸出了“苏锡常镇”与“苏锡常通”两种表述。其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苏锡常并称的还有宁镇扬、通泰盐和徐连淮,这是江苏为策应上海经济区(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的前身)而设置的四大经济区。当时有“苏锡常金三角、宁镇扬银三角、通泰盐铜三角、徐连淮铁三角”之称。

通过经济区进行城市组合的方式很多,沿江地区形成了“沿江八市”,沿海地区的南通、盐城、连云港塑造了“海上苏东”。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囊括了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与盐城,其中前三者处于核心区。与淮海经济区有着部分重叠的东陇海城市群则涵盖了连云港、徐州、宿迁、淮安以及盐城北部的响水、滨海等地。

不过论及最新兴的“结盟团队”,莫过于苏通与锡常泰,二者是比“沿江八市”更细致化的跨江融合的尝试。

经济协作组合:从苏宿到锡通

经济区里的城市通常在地理上是融为一体的,但区域协作未必需要在地理上接壤。2001年,江苏省发起南北结对挂钩帮扶。南京与淮安、无锡与徐州、常州与盐城、苏州与宿迁、镇江与连云港共五组“南北挂钩”形成,多年的协作使苏北实现大幅度经济提升,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无锡徐州工业园区、南京淮安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常州盐城工业园区等园区的成绩令人瞩目。2022年结对方式稍有调整,镇江与徐州退出“南北共建”,无锡与连云港开启新的结对。

南北结对挂钩帮扶不是唯一的两两组团方式。苏州在与宿迁共建苏宿工业园区之外,还与南通共建苏通园区(现属苏锡通园区),另外又和盐城组建了苏盐沿海合作开发园区。而无锡在先后与徐州、连云港挂钩时,又与泰州、南通、扬州共建开发区,还与盐城开展现代农业合作。

三地共同合作的情况同样存在,这在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多有体现:苏州、无锡、南通的高端纺织,南通、泰州、扬州的船舶海工,泰州、连云港、无锡的生物医药等均是如此。其他领域拥有这样的情况,比如连云港、徐州、淮安联合建设国家综合货运枢纽。

人文领域组合:从淮扬到苏锡

江苏旅游资源丰富,不同区域有不一样的自然、文化景观。江苏旅游区通常分为三大组成部分,徐州、连云港、盐城、宿迁、淮安构成徐海旅游区,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组成长江旅游区,苏州、无锡、常州则抱团成太湖旅游区。

方言区的划分是另一项重要的组团方式。江苏方言通常分为江淮方言、中原官话与吴方言三大区域。其中江淮方言下设通泰片、洪巢片、黄孝片,“通泰”是唯一使用江苏设区市名称并称作为方言名称的二级分类,而洪巢片下设有淮扬小片,“淮扬”成为三级分类中的方言名称。

饮食文化上也存在版块划分,各地菜系通常分为金陵菜、淮扬菜、苏锡菜、徐海菜四大类。其中“淮扬”、“苏锡”、“徐海(连)”为设区市名的合称。

上述人文领域的江苏区域划分中,方言上的划分比较精准合理,而旅游区、菜系上的划分则相对笼统、随意。

江苏地域文化分区的设置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但争议也很大。很多人将全省分为吴文化区、楚汉文化区金陵文化区和淮扬文化区,也有将苏东另设为海洋文化区的。但要注意的是,文化区的分区不能建立在现行的区划设置上,尤其不适合以设区市为单位进行分区。比如海安历史上与泰州为一体,如果文化区的设置上把海安与南通一起划入海洋文化区,却把泰州另外算作淮扬文化区,这是不合理的。

江苏十三市的组团,涉及自然、政区、经济、文化领域不同的组合。有零星的两两组合,也有涉及大半个江苏的大型抱团。有以设区市为单位组合的,也有在细致分割下进行组合的情况。以设区市为单位,常见的组合名称包括苏锡常、宁镇、徐淮、淮扬、通泰等数十种。还有很多组合的名称并未使用设区市合称。同一个地方,往往和其他区域有着多样化的组合方式,而这恰恰证明了江苏各地之间的联系紧密,不可分割。黄浪